关于汽车报废年限,网上流传着不少说法,比如“私家车15年必须报废”“里程没到就能一直开”“新能源车8年就报废”等,这些信息半真半假,误导了很多车主。2025年结合最新政策,逐一戳破这些常见误区,帮你避开认知陷阱。
误区一:私家车满15年必须强制报废
这是最根深蒂固的谣言。自2013年《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》实施后,小型、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已取消15年强制报废限制,只要行驶里程未达60万公里且能通过年检,就可合法上路。15年只是影响年检频率,满15年后需每年进行两次年检,而非直接报废。
误区二:行驶里程没到60万公里,车就不会被报废
里程只是报废判定的指标之一,并非唯一标准。若车辆经修理后仍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,或排放污染物超标,即使里程只有十几万公里,也会被强制报废。更易被忽视的是年检问题:连续3个检验周期未取得合格标志,无论里程多少,都将触发强制报废,比如6年以上的私家车若连续3年未年检,就会被注销。
误区三:新能源汽车满8年就必须报废
这一说法混淆了营运与非营运车辆标准。只有营运类新能源汽车(如出租车、网约车)需按8年标准强制报废,非营运新能源汽车无强制年限限制,主要看电池状态和行驶里程。以年均行驶2万公里计算,主流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可达10-15年,远超8年期限。
误区四:皮卡都是15年强制报废
2025年这一规则已发生变化。山东、重庆等省份已取消家庭用途皮卡的15年强制报废限制,改为行驶里程达60万公里后引导报废,广东、浙江等地也在逐步跟进。不过15年以上的皮卡仍需每年年检两次,未通过年检则会被强制报废。